预定利率时隔10年下调至3%、3家寿险公司退出历史、连续8年理赔破万亿…2023年保险业的几件大事

2023-12-31

2023年对于保险业来讲,是大事连连发生的一年,是行业越来越规范的一年,是充满了机遇和挑战的一年。

今年发生了哪些大事呢?


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挂牌成立


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挂牌,银保监会摘牌。继2018年中国银保监会组建之后,金融监管格局今年又迎来重大调整。


机构职能方面,金融监管总局除承接原银保监会相关职能,将原央行金融消费者保护、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的日常监管职责,划入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二、寿险预定利率下调


寿险预定利率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都是呈现出同一趋势的,而今年以来银行存款利率先后进行了3轮下调。


为防范保险业利差损风险,2023年8月1日起,寿险预定利率时隔10年来进行首次下调,从复利3.5%下调到3%。

对于消费者的影响就是,保障型保险保费相应上涨,储蓄型保险收益下降。


2024年预计降准降息仍会持续,寿险预定利率仍有下调空间。

三、3家寿险公司退出历史舞台


2023年是保险行业处置风险取得重要成果的一年,3家保费规模较大的寿险公司被新成立公司接管。


华夏人寿变身瑞众人寿;天安人寿变身中汇人寿;恒大人寿变身海港人寿。


不过消费者可以放心的是,我们的保单没有任何影响,会有新公司继续履行保险合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中国大陆地区非常完善的保险监管制度。


也告诉我们,买保险时应重点关注产品本身的保障,记得货比三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四、行业全面推进“报行合一”

8月22日,国家金管局下发文件,对银行保险渠道以不合理佣金狂热追求规模行为进行约束,要求人身险公司结合公司实际,根据发展水平、盈利状况、管理能力等,细化完善费用结构,审慎合理地确定费用假设。


随后多家大型险企称接到窗口指导,暂停银保渠道,落实“报行合一”政策进行系统升级。银保渠道手续费大降,下调幅度超过60%。


近日,相关部门召集人身险业总精算师开会再次传达“报行合一”最新信息,对行业提出全成本管控要求,要求全渠道都要报行合一。


要求大型险企先执行,中小公司跟进。合理调整产品精算假设,但产品的结构要合理,要防范风险;同时万能险/分红险要保证收益率的真实性,以及结算利率的合理性,考虑可持续性及宏观环境变化。


五、代理人分级制度即将落地


中保协《保险市场观察》报告显示,截至今年前三季度,人身险公司个险营销员人数291.03万人,同比下降19.55%,个险渠道营销人员规模已下降回到2009、2012年水平。


有相关人士预测到明年底,此规模将继续降至百万级别。


11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个人保险代理人销售能力资质等级标准(人身保险方向)(讨论稿)》,将保险代理人拟设四个等级,从低到高分别为四级(初级)、三级(中级)、二级(高级)、一级(特级)。


等级越高,能销售的保险产品种类越多,特级有机会销售财富管理类的非保险金融产品;高学历人才考取资质,从业年限可以减免,且学历越高,减免越多。


随着代理人分级制度以及寿险转型背景下,代理人精英化成大势所趋,将有助于寿险企进一步挤干行业水分,稳步实现行业发展提质增效。

六、保险赔付连续8年破万亿


2016年,保险赔付支出1.05万亿元;
2017年,保险赔付支出1.12万亿元;
2018年,保险赔付支出1.23万亿元;
2019年,保险赔付支出1.29万亿元;
2020年,保险赔付支出1.39万亿元;
2021年,保险赔付支出1.56万亿元;
2022年,保险赔付支出1.5万亿元;

据金融监管总局公布的大数据,2023年前11个月保险赔付支出已突破1.7万亿元,同比增长21.5%。


当下,保险已成为许多人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保险理赔难的说法却始终存在。


这里边既有保险条款过于专业难懂、老百姓存在认知偏差的客观原因,也有部分投保人未如实告知的主观问题,以及理赔实操中会出现案例过于复杂的情况。


当然,理赔难的只是个例,大部分人的保险理赔都是非常顺利的,尤其是在保险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快赔、闪赔甚至不需要资料直赔已经越来越常见了。


2023年仅剩余最后几个小时,无论今年是高光或低谷,无论是健康或疾病,都祝福你在2024年可以万事顺遂、龙腾虎跃~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